视网膜病变

得了糖尿病,吃药打针哪个更好这些常见的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010268.html

“至善园”健康平台,特聘闫永莉教授主讲“免疫与健康”专题。闫永莉教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在该院从事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近40年,曾担任医院副院长,医学教育研究员。

如今,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与生活的慢性病之一,而我国更是糖尿病的“重灾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1.14亿人被诊断患有糖尿病,占全球患病总人数的1/3!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多,会导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大血管病变等,而这些病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

另外,在生活中仅有少部分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减轻体重、运动等疗法就可以控制病情,而大部分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药物治疗。

那这两种治疗方式究竟该怎么选?

吃药or打针要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时都会存在各种担心:吃药的,害怕肝肾损伤,想换成胰岛素;打胰岛素的,害怕有依赖性,想换成口服药……

对此,专家表示,究竟选择哪种治疗方式,并不是医生或者患者主观决定的,而是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和具体身体条件所定。

不管是口服药,还是打胰岛素,只要用量合适、方法正确,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降糖药的4个服用误区

生活中靠降糖药来稳定血糖的患者不在少数,而在使用的时候很多人也存在一些用药误区:

跟风用药,贪“新”求“贵”

很多人检测出血糖高时,自己随意买点药吃,亦或是别人吃什么效果好,也跟着吃,还有些则盲目选择一些价高的、新出的药,觉得效果更好……

但糖尿病其实是需要个体化用药的,应根据糖尿病类型、身体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选择用药。

比如: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首选双胍类的或者糖苷酶抑制剂,有利于控制体重;而体型偏瘦的患者应该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能帮助增重。

长期单一用药,或是频繁换药

在糖尿病早期诊断时,医生会给患者开一类降糖药,开始时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于是有人就长期一直吃此类药。

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糖会逐渐升高,如果长期选择单一降糖药,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数据显示,单一降糖药的降糖功效仅为1%。

有人长期单一用药,有人则喜欢频繁换药,吃几天就换一种。其实这也不好,不仅浪费了之前的药效,对自己的脏器也会造成不利。

而且,血糖能否达到理想目标还受药物以外的诸多因素影响,如饮食、运动、心态等等,开始时的药效不达标不能仅仅归咎于降糖药效果不佳。

另外,降糖药发挥需要一定时间,若用药几天甚至几周后效果不好,可再与医生协商,看是否需要调整目前使用的降糖药剂量,还是改用其他药物亦或是联合用药。糖友切勿自行换药、停药。

吃药时间随意

糖尿病服药对时间上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服药时间不对,将直接影响控糖的效果。

二甲双胍类因为对胃的刺激比较大,适合随餐或餐后吃,这样可以减少肠胃的不良反应;

α-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最好随餐服用;

磺脲类(如格列本脲)需要在餐前30分钟服用;格列奈类促泌剂(如那格列奈)最好在餐前1~15分钟内服用。

服药时间的不同也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补服降糖药。如明明是餐前30分钟服的,但餐前漏服,餐后就不要补了,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血糖降得快就是药物效果好?

糖尿病人一直将“血糖”视为大敌,一经发现血糖升高,恨不得立刻降下来,也因此把血糖降得快与否,作为降糖药好坏的评判标准。

殊不知,血糖降太快,会带来较大的风险——最常见的是会造成视物模糊,并引起低血糖反应,症状较轻的会有心慌乏力、头晕眼花、脸色煞白、出冷汗等现象;严重的,则会导致患者心脏的供能、供氧障碍,使得心动过速及心律紊乱,甚至心肌梗死。

所以,治疗糖尿病一定遵照医嘱,不要随意增减药物或者添加一些疗效不清、剂量不详的偏方等,以免血糖不稳定,甚至发生低血糖等风险。平稳降糖、监测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才是正确的。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bb/54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