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旦被确诊,该如何治疗和预防系列并发症呢?
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疾病在眼科医师的眼里是怎样的,感兴趣的小伙伴拿好小本本!
来了,来了,开讲啦!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
那么新生血管有多可怕呢?
新生血管易破裂出血,大量玻璃体积血、机化,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血管生长因子经玻璃体进入前房,致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形成,最终演变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来一张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图片,就知道啦!
新生血管形成,会在检查时出现荧光渗漏的现象;看!这些一团团的白色区域全是渗漏区!
这里顺便安利一下这个特别的眼科检查:FFA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fundusangiography,FFA)是眼科医生诊断眼底疾病常用的、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利用荧光素钠做为造影剂,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当荧光素钠随血流进入眼底血管时,通过专用的检查设备可以观察到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和变化,对许多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选择、预后推断都具有很大帮助哒!
有人会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患者到底会有什么表现呢?
对于早期患者,注意啦:无明显自觉症状!
对于晚期患者,视力严重下降!检查还会发现:
出现视网膜大片出血
玻璃体积血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黄斑水肿
等等
眼科医生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眼底照相、B超、OCT、FFA
展示几个图让小伙伴们有个直观的认识吧!
眼底照相
B超
OCT
FFA
鉴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晚期严重视力损害,引起不可恢复的盲,因此预防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在上一期里已经进行了重点强调!
但是下面几点更是非常非常重要哒!!!
控制糖尿病的发展,严格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强化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意义,使HbA1c小于7%
同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
定期查眼底(具体随访时间见前一篇)
必要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一旦出现增生性病变,及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
玻璃体腔内注药抗VEGF治疗
玻璃体手术等眼底外科手术治疗
(玻璃体积血长期不吸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特别是即将发生的黄斑部脱离,应行玻璃体切割术,同时行PRP,防止复发出血)
口服改善微循环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防止进一步发生新生血管的一系列并发症
在糖网病进展到需要及时干预治疗的过程中,跃居第一线的两个治疗方案,本期也普及一下。
(一)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视网膜光凝术能够破坏缺血区视网膜,减少需氧量,防止新生血管形成并使已形成的新生血管退化。看看治疗病例吧,下图显示一例患者视网膜激光治疗后,出血、渗出明显减少,病情稳定。
(二)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术
玻璃体腔注射的抗VEGF药物,通过拮抗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从而期望能够控制病情的常用治疗方案,目前国内能用的抗VEGF药物主要有: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通常需要多次注射治疗,并定时随访。
鉴于玻璃体腔药物注射需要严格控制眼内感染的风险,因此有标准的操作流程,感兴趣的小伙伴看看下面的示意图了解一下吧!
糖网病的治疗需要病人和眼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共同组成联盟,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联合必要的药物或者手术干预,在疾病不同的阶段,进行合适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糖尿病盲的发生率哒!
下一期的话题还未想好,欢迎留言提供线索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讨论分享。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非原创,特此说明。
上海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hb/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