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

医学检验小知识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

10种检验科小知识!

01

检验结果正常能说明身体健康吗?

健康体检项目一般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肿瘤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等。各项体检化验正常是指各指标在参考范围内,但这并不能说明身体健康。

一方面,任何一种体检,即使是收费高昂的豪华型体检,也会有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存在,其中既有人体状况动态变化的因素,亦有检查设备和技术敏感性问题。比如,虽然健康体检中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查,但很难发现早期的肿瘤,如早期肺癌发现需肺部CT片,消化道肿瘤发现需依靠胃镜、肠镜检查,而这些项目都是常规体检中不包括的。由此可见,常规体检存在一定“盲区”。因此,即使体检结果无重大发现者,也不能认为就万事大吉了。在体检时您还应主动提供自己的个人健康信息(病史和症状),例如有无咳嗽、咯血、胸痛、腹痛、大便习性改变、血尿等症状。医生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您的身体情况,并建议、指导您做进一步检查。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先明确一下怎样才算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根据这一定义,据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为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各种检验结果均可为阴性,但人体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觉。由此可见,体检结果正常,您也有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

检验结果为何也出错?

医院看病的人都做过化验。医院看过病的人,也有可能因找工作、参军、结婚或健康体查做过化验。化验是看病和体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先进的仪器和技术不断进入化验室,越来越多的化验项目成为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准确、有效、及时的化验已成为保健和疾病诊治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化验结果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受检者的准备(空腹与否、运动状态、服用某些药物等)、标本的种类(静脉血、手指血)、标本采集的时间(清晨、上午、下午等)、标本的运送(从一个地方采血后送去别的单位化验等)。此外,化验结果的得出还与化验室检测、数据处理、结果报告及化验单发放等多个环节有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您的化验结果。

医院看病化验后,应客观地看待化验结果,并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因素。例如出现血脂、血糖增高时,要考虑一下是否因空腹抽血造成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时,想想有无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出现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低时,不能以一次化验为准,过几天再复查仍然减低才能考虑是真的减低。医院的化验结果有疑问,医院再化验,医院化验室仪器的类型、校准、工作状态等不同,可能会出现结果的差异,多作一次检查,就可能避免一些可能的错误或误差。此外,对于化验结果超出化验单上所标示的参考范围(或参考值、正常值)时,也不要仅凭此就判断得了病,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病情及其它检查和资料综合分析。只有经过医生,甚至是不同的医生分析后才能确诊。

总之,我们应当相信科学的化验结果,但又不能盲目的相信。清晨化验尿液有异常,下午化验尿又可能正常。尿量不同、尿液稀释程度不同,都可能使每次检查的结果不同,这都属于人体允许的变异范围。每一次化验只能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某一瞬间的情况,有些病理变化可能查得到也可能查不到。所以,只有连续、动态的观察才是科学的做法。

02

抽血有哪些注意事项?

抽血前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以免影响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4.有晕针史的患者请提前说明,医院将做特别安排。

抽血后

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2.按压时间应充分。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压时间长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倾向,更应延长按压时间。

3.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

4.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

03

红细胞数量越多越好吗?

贫血时红细胞减少,属于不健康状况。检查健康人手指血,当男性RBC高于5.50×/L,女性高于5.00×/L时,属于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数量的多少与人们居住的海拔高度也有关系,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们,RBC多高于内地居民。运动员特别是力量型运动员的红细胞数量也高于一般人群。通常情况下,还可因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等脱水因素导致暂时性红细胞增加。

红细胞数量过多也不是健康状态。如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增多,人的皮肤或黏膜会呈现青紫色,特别是皮肤较薄、色素较少的部位,如口唇、鼻尖、面颊、指甲等部位,专业术语将其称为发绀或紫绀。造成这种现象的疾病主要有一些严重的心肺系统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呼吸困难、紫绀等慢性缺氧现象。慢性缺氧直接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发生脱水现象也会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升高,如严重的呕吐或腹泻、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现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一种血液病,病人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都高于参考范围。如果持续、原因不明的血红蛋白高于g/L,红细胞数量高于7.0×/L,就可以怀疑此病。本病属骨髓异常增生性疾病,可伴有血液循环系统障碍,血液黏稠致使血流变缓乃至发生血栓。

红细胞生成素(FPO)是一种可刺激和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药物,对治疗某些贫血、肾性贫血有一定作用。运动员若使用这种药物,可使体内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增加,使肌肉更有力量,且持久力更强,对提高运动成绩有明显的效果,但它是国际体育界禁止使用的兴奋剂。不适当使用EPO非常危险,因为它会使血液红细胞数量上升,血液黏滞度升高,增加了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病突发的危险和机会,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04

什么是过敏,如何进行过敏原的检测?

过敏在医学上则被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抗原(包括半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后在体内引起体液或细胞免疫性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机体生理机能障碍。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被称为变应原,又名过敏原。人类大约有20%以上的人一生中患过变态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找到变应原(过敏原)并予以去除或避免,仅用抗过敏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Ⅰ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检测主要包括体内和体外试验两种,其中临床上较常用的有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属体内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属体外试验),前者简便快速,但有一定局限性,如结果易受患者用药及皮肤条件影响,婴幼儿、年老体弱或处于急性发作期者不宜采用。后者准确、敏感、影响因素少,不需停药,只要抽取少量血液(不需空腹与停药)便能完成多种过敏原的测试,而且没有危险性,婴幼儿、年老体弱或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均可采用。但体外试验不能完全取代体内试验,因为体内试验还能反映嗜碱性粒细胞和靶细胞的反应性。

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者医院进行变应原(过敏原)检测,同时还可对适宜患者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

05

血脂正常为何也会动脉硬化?

为什么有不少血脂正常的人也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甚至出现心肌梗死呢?这很可能是由于同型半胱氨酸作祟。

近年来,越来越多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发现,因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动脉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中,被列为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及吸烟一样的同等重要危险因素,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呈正相关。

据了解,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类的动脉硬化与治疗高血脂性动脉硬化不同,需要通过补充叶酸、维生素B12、B6等药物进行防治。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均衡饮食,多吃绿叶蔬菜、橘类水果及豆类和鱼类食品,并在医生指导下检测是否存在“同型半胱氨酸”这一危险因素

06

哪些人易患白血病?

白血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结果,根据研究表明,具有以下情况者,其白血病的发生率可能高于普通人。

近亲结婚所生子女:近亲结婚的后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的后代高出倍,这些孩子经常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因此更容易得上白血病。

具有化学药物、毒物接触史:生活在油田、化工厂附近,或长期接触化工制剂的人群更易患病。

与汽油长期接触:汽车驾驶员与含苯的汽油长期接触,造成患白血病的几率高。因此,长期医院验验血常规,如果过去血常规正常,在开车后出现白细胞下降,又不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就说明对苯很敏感,要格外小心。

长期接触染发剂:临床上发现,白血病病人通常有长期染发的历史。在这点上,儿童、老年人与怀孕妇女尤其需要注意。

有用违禁药物治疗牛皮癣、类风湿史:很多治疗牛皮癣类风湿的所谓“祖传秘方”中,都含有大量的乙亚胺、乙双吗啉,它们是诱发白血病的罪魁祸首。

长期滥用减肥药物: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为了追求苗条,会大量服用配方不明的减肥药物。其实她们不知道,这种行为已悄悄地将其带进了白血病的陷阱。

大量吸入装修污染气体:据检测,各种板材、乳胶漆和新的家具等,都含有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可逐渐释放出有毒气体。这也是长期生活在新装修的环境里,容易发生白血病的原因。

曾受到过辐射者:照射X线或伽马射线后,由于接受大量放射性元素,也会诱发白血病。

07

贫血时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g/L,成年女性低于g/L,一般可认为贫血。

临床上将贫血分为三大类: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②红细胞破坏过多,如各类溶血性贫血;③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

检验项目选择:血常规,红细胞比积,网积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测定,血清铁测定,铁蛋白及总铁结合力测定,尿常规及隐血试验,便常规及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血肌酐,骨髓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测定,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测定。

08

“血液黏稠”是一种病吗?

“血液黏稠”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儿,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联想到血液变稠变黏了,就会流得慢,容易发生血栓,进而堵塞血管。一些科普文章也强调:老年人清晨应喝一杯水,有助于稀释血液,预防心脑血管病。还有人说,夏天到了,血液容易变稠等等。

总之,血稠不是个好事儿,应该想办法解决。然而这个引起很多中老年人重视的指标,在医生看来并不那么重要。

医生的回答是他们在判断患者病情时,从来不把“血液黏稠与否”当作标准。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郝恒剑说,血液黏稠是老百姓的通俗语言,医学上血黏度是一项血流变学指标,但是这项指标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可信性有限,意义有多大,要结合病人其它情况综合判断。

影响血液黏稠度的因素有红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脂和血糖等许多指标。所谓“血稠”的人有很多,但是未必就会发生血栓,因为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血管本身没什么问题,血管壁很光滑,那么血液黏度再高,也未必堵塞血管。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血脂、血糖和血压过高,就会使血管内皮损害,使血管壁的内膜粗糙,形成粥样硬化,使血管弹性变差,这才是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的重要因素,所以医生更关心的是血脂、血糖和血压三大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吸烟、超重(肥胖)也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因素。

至于用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办法,老年人多喝水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肾脏的排泄功能。但是从稀释血液的角度,只能说有作用,不解决根本问题,不必太迷信于此。最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为了消除血液黏稠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还应该弄明白几个常见的说法。有人说夏天血比较稠,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血液浓缩,因为夏天出汗多,水分流失大。另外,体检很容易出现血稠的结果,这是因为一般的体检都要求空腹,有些人因此连水都很少喝,空腹十几个小时的结果是化验单上血色素高、红细胞数多、压积也高,也就是所谓血稠了.

09

疲倦时应该做哪些检查?

疲倦是很多疾病的症状。白天没有理由的疲倦乏力,夜间睡眠时间比平时多。突如其来的十分疲累困倦的感觉,常是严重疾病来临的症状。

检验项目选择:血常规,尿常规(包括尿糖),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痰涂片检查,血沉,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心肌酶谱。

检验结果判定:

1.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降低,提示为各种贫血引起的疲倦。

2.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镜检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及白细胞,提示可能为急、慢性肾炎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疲倦;尿糖阳性,提示可能为糖尿病引起的疲倦。

3.便常规及隐血试验:便镜检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及白细胞,提示可能为消化道炎症、结核或肿瘤引起的疲倦;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为消化道溃疡或肿瘤引起的疲倦。

4.血沉增快:提示可能为各种感染、肿瘤及结缔组织病引起的疲倦。

5.痰涂片检查:查到结核杆菌,提示为肺结核引起的疲倦。

6.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阳性,白蛋白降低,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引起的疲倦。

7.肾功能检查:血尿素氮、肌酐均升高,提示可能为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引起的疲倦。

8.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及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测定均升高,提示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疲倦;如降低,提示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疲倦。

9.心肌酶谱测定: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均升高,提示可能心肌炎引起的疲倦。

10.血电解质测定:血钾降低,提示为各种低血钾疾病引起的疲倦。

10

哪些检查可以发现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早期指标是尿白蛋白,也就是当尿常规中还没有尿蛋白时,尿白蛋白已经升高,所以尿白蛋白比尿常规中的尿蛋白要敏感得多。正常人尿白蛋白<15ug/min,如果>20ug/min,说明已出现早期糖尿病肾病,应该及时治疗。糖尿病病人,尤其是尿常规中还没有发现尿蛋白的病人,应该定期复查尿白蛋白。

糖尿病的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不少糖尿病病人只知道定期查血糖和尿糖,而不知道需要定期查眼底,直到视力明显下降才去看眼科,发现已经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减少眼底出血。如果发现已到晚期,则失去激光治疗时机,容易导致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半年去眼科查一次眼底,以便及时发现眼底病变,及时治疗。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是提前出现以及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血管壁增厚,有斑块形成,斑块中有胆固醇沉积,使血管堵塞。因为动脉血管中的血液带有氧气,如果供应某一器官的血管狭窄,这个器官就出现缺血缺氧。一般血管堵塞了75%才有症状。从轻度狭窄到堵塞75%需要10~20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病人没有什么感觉,一旦出现症状已经不是早期。根据狭窄的血管所供应的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如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供应大脑的血管狭窄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塞,供应下肢的血管狭窄导致下肢的疼痛和坏疽。与冠心病有关的最基本检查是心电图,糖尿病病人应该每半年查一次心电图,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一旦合并冠心病后,应该积极治疗。另外,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病人要高得多,常见于多发性脑梗塞。一旦糖尿病病人出现反复头痛眩晕、头部跳痛等症状,应该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做脑血流图、头颅CT等有关检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就要保持血脂正常,降低血液黏度,并保持血压和体重的正常。因此糖尿病病人还应该经常化验血脂、血液黏度,常测血压、体重。

医院

图片/王超

文字/王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sb/65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