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介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介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20-64岁人群主要的致盲原因,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一危险因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肾病、妊娠、肥胖、易感基因等。

二筛查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可防、可控、可避免致盲眼病中的首位疾病,部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以无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医院进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对延缓病变进展、减少视力丧失至关重要。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定期随诊,接受必要、适当的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以使90%的患者避免严重视力下降。

青春期前或青春期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检查眼底,青春期后诊断1型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在病程5年内,必须进行第一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则建议在确诊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有发生发展的风险,应于计划妊娠和妊娠早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开始筛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后建议至少每年复查一次,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推荐每1~2年检查一次。若已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缩短随访间隔时间。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每年一次,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每3~6个月一次,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及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应至少每3个月一次,具体情况应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

三症状

绝大部分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正常或者轻中度下降,伴有黄斑水肿和硬性渗出时会出现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

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大多数会有视力下降。新生血管破裂,依据出血量的多少和位置表现不同。若出血量少,位于视网膜前或进入玻璃体,会有眼前点状或者片状黑影遮挡,若出血量没有为于视轴,视力通常影响不大。如出血量很大,患者会出现急性视力下降,视力降至眼前只能分辨手指甚至只能看到手动。如果出现视网膜脱离,视力降至甚至可疑光感。

四体征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体征主要有微动脉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黄斑水肿,视网膜小动脉闭塞、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管径粗细不均,严重者呈串珠状,甚至闭塞成白线状。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体征主要有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新生血管、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五常规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前置镜下眼底检查、眼压。

六特殊检查

1、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用于确定视网膜黄斑区是否水肿,各层次结构,对选择治疗方式和视力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显示视网膜血循环情况,发现视网膜血管的早期病变及无灌注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随访有着重要的意义。

3、眼部专科B超检查,对于屈光间质(包括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可以帮助了解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情况。

4、对于拟手术的患者,需要完善血液检查,以排除全身手术禁忌症。

七控制血糖

1、光凝治疗:是中度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基本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时期治疗的目的不同,其方法不同。对于需要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多配合玻璃体手术进行。

2、药物治疗:早期可口服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出现玻璃体积血时早期可给予口服止血化瘀药物治疗促进积血吸收。

3、眼内抗VEGF药物治疗:出现糖尿病黄斑水肿或(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患者可以给予抗VEGF药物,围手术期联合抗VEGF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减少眼内硅油填充,减少术后出血。

4、手术治疗:玻璃体积血吸收不良或伴视网膜纤维膜形成则应考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纤维膜剥除、眼内光凝。常常联合眼内抗VEGF药物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sl/49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