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在《中国眼健康白皮书》全球发布会上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方式转变,与年龄相关性眼病、代谢性眼病、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正日益凸显,已成为中国当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患眼底病人群已超万,其中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正在成为主要的致盲眼病,致盲率超过70%。
眼底疾病及时干预尤为重要
眼底疾病与慢性病的发病息息相关,病因复杂且病期较长。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为例,中国糖尿病患者多达1.2亿,DR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25%~38%,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第二大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基于《北京眼病研究》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估算,我国约有万名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引起黄斑缺血或水肿、视网膜出血、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从而导致视力丧失。如不及时干预,DR和RVO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视力丧失而严重下降,并且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育性血管增生性疾病,系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所致。中国每年有百万早产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严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
眼底病的主要患病群体以老年人居多,55岁以上患病率达15.5%,65岁以上达26%,75岁以上高达34%。患者常常面临就医和用药不便的问题,且往往需长期用药。部分眼底病患者因就医和用药不及时带来的病情延误,不但给患者带来身体伤害,也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因此,尽快解决眼科治疗药物的可及性问题尤为紧迫。
目录品种无法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目前,指南推荐的眼部抗新生血管(VEGF)药物、激光、玻璃体内类固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种治疗方法都具有成本效益,应基于患者、家属和医生的讨论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抗VEGF药物是指南推荐的一线选择。约60%~80%的患者在接受抗VEGF规范化治疗后病情能够得到较好控制。然而,我国每年新发眼底病患者中能接受抗VEGF规范化治疗的患者比例不到10%,失访率高达80%,需要在筛查、诊疗、用药等多方面加强保障。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医疗机构用药目录遴选和临床治疗优先使用的依据,在医院药事管理和临床使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过去的数年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眼科用药调整甚少,致盲性眼病相关的主流治疗药物仍未进入基本药物调整范围。现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共纳入12个眼科用药,年目录调整时仅增补2种眼科用药,不到整体增补药品数量的2%。其中,多数药物均针对传统的眼科疾病,且多为应用了数十年的老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眼部疾病的状况和临床用药需求。
事实上,随着眼科领域诊疗水平突飞猛进,研发了不少兼具更优药效且患者可负担的好药。以抗VEGF药物为例,国际药物经济学研究显示,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抗VEGF药物治疗全适应证具有显著的成本效果优势。在中国,已有3款抗VEGF药物获批上市,安全性良好,为患者带来了可靠的临床获益。尤其是可应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Severe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SNPDR)/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等致盲性眼底疾病的药物,目前已被欧美多个国家的指南推荐为一线用药及基础用药。但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中,仅有一款抗VEGF药物,并且尚无RVO、DR和ROP适应证。建议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中调入治疗用途更广泛、可及性更高、兼具临床与经济效益的新药,从而不断满足患者的临床用药需求。
审核:孔令敏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2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sl/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