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

中国视障大学生走入预科班踏出精彩青春第一


导师杨清风(左二)在独立出行训练课上为学员演示使用挥手法过马路(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新华社上海8月19日电(记者何曦悦)用脚底感受斑马线与路面材质的区别,车辆穿梭的呼啸声不绝于耳,23岁的陈慧娴终于下定决心,挥着手昂着头通过了马路。

这极为平常的几步,却是陈慧娴人生中的重要一步:作为即将步入大学的视障人士,这是她第一次独自过马路。

16日,陈慧娴和19位视障同学一起在上海完成了为期一周的训练,顺利拿到第三届金盲杖·视障大学生预科班的结业证书,这是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和声波残障社会服务中心为视障准大学生们组织的公益训练营,通过独立出行、电脑培训、人际交往等课程内容,为刚参加完高考的视障学生们独立迈入大学生活打下基础。

来自安徽的昂子喻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今年第二次参加高考。对上次高考成绩不满意的他背水一战,最终获得了分的好成绩,超过安徽理科一本线分。

学员陈慧娴(右)在公园里进行出行训练时抚摸路旁的青草(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顺利迈过高考大关,昂子喻面临着人生下一阶段的挑战:他希望能去北京读大学,这意味着他独立生活的开始。

为了能和普通学生一起参加高考,昂子喻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别人的数倍,基本没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这也是不少视障学生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踏入大学前,要学会用科技辅助学习和生活。

在预科班里,学生们不仅会学到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还能在独立出行训练中学会使用手机导航、公交软件和电子支付等。

陈慧娴今年顺利考入北京联合大学。这次的预科班训练中,她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使用盲杖,第一次独立过马路,第一次独自去商场……

金盲杖视障培训品牌创始人杨青风说,很多盲人学生都和陈慧娴一样,在盲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被身边的老师和亲朋照顾保护着,连盲杖都不需要。但是进入大学校园,他们不仅要面对广阔的生活空间,还要学会和视力正常的普通同学相处,有众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复杂任务。

学员们在闭营仪式上接受祝福(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您好,请问通往地下二层的电梯该怎么走?”商场训练任务开始后不久,陈慧娴满怀期待询问路人,直到十几秒后她才失落地意识到,对方早已匆匆走远了。“那一瞬间心里觉得非常委屈。”

但很快,不少热心路人的指引和帮助又让她重拾信心。训练结束后,她还总结出了一套如何在商场中记住路径的经验。

“万事开头难,进入大学以后,我想我每周末都会到处走走,还想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陈慧娴说。

杨青风认为,对视障人士来说,独立出行的能力并不仅为了生活方便,更是独立思想的起点。“只有自主完成生活和工作任务、掌控自己的世界,才能不依附于别人,真正实现人格和价值观的独立。”

在中国,视障群体有超过万人,其中23.5%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据杨青风介绍,今年全国考入大学的视障学生仅有余人。“我们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为他们顺利走入大学校园做好准备。”

学员陈慧娴(右)在闭营仪式上手拿证书与志愿者聊天(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告别训练营,这些准大学生们都在规划着自己今后精彩的人生。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的朱磊有一个相声梦。“虽然和其他相声演员相比,我缺少了和观众的眼神交流,但是我能通过听觉感受观众反应去弥补,通过表情和肢体去表达。”朱磊说。

已经举办了三届的视障大学生预科班仍在不断更新优化中。杨青风说,今年在课程中加入了一些职业规划、国际时事类的通识教育,未来还希望能够持续追踪视障大学生入学后的生活状态,并尝试组织视障人士与普通人一同出行的旅行团,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视障人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sx/112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