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顺潮医生、范恺医生、梁晓莹博士
引言
我们眼球内的晶状体(Lens),是一个双凸透镜状的透明组织,具有一定的弹性,是眼睛重要的屈光间质。晶状体透过细如发丝的晶体悬韧带(Zonular)与睫状肌相连,由睫状肌控制晶体的弧度。当我们看近物时,睫状肌会自动收缩,增加晶状体的弧度,从而增强其屈光力,把影像聚焦至视网膜上,这就好比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一样。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老花(Presbyopia)和白内障(Cataract)就是其中常见的问题。晶状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老化和硬化,弹性逐渐减低,失去调节的能力,即使睫状肌能收缩正常,晶状体亦不能增加足够的孤度,以致看近物时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後而非视网膜上,产生模糊的影像,这就称为老花,是一种随着年纪增长而产生的生理变化。一般人在40岁以上都会面对,不论是否有近视或远视等屈光不正,都会感到难以聚焦阅读太近的事物,要拿远一点才可看清。老花眼的度数每五年加深约五十度,到六十岁左右开始稳定下来,最深约在度左右。
而晶体物质发生变性而变得混浊,使得视力衰退,视物模糊就是白内障。白内障和老花一样,都是因晶体退化而起,要治疗白内障,接受手术是唯一的根治方法。手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白内障手术,在清理混浊的晶体同时可以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而通过使用多焦点人工晶体(Multi-focalIntraocularLens)或双眼植入不同度数的单焦点人工晶体,达到双眼互补(Monovision),可以一并解决或减少老花的问题。第一枚多焦点人工晶体在年由3M公司生产,经历数十年的发展,近十年来,多焦点人工晶体的设计已再得到改良,用於改善老花效果良好,甚至有早期白内障病人会要求透过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来进行矫视,重新获得远、中、近都清晰的视力,即矫视性晶体摘除手术(RefractiveLensSurgery),,其实这一手术方式在美国不属少见。在今期内容里面,笔者将给大家重点介绍白内障手术配合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技术(图1)。
(图1)林顺潮医生手中是各种人工晶体,单焦点人工晶体(左边),多焦点人工晶体(中间),自动变焦人工晶体(右边)。
多焦点人工晶体发展历史
多焦点人工晶体主要分为衍射型(Difractive)和折射型(Refractive)两种(图2)。衍射型的多焦点人工晶体采取阶梯渐进衍射技术,在12个同心圆中呈现阶梯状的设计,但是,由於采取对光能进行了重新分布,部份病人会发生视觉质量的下降及视觉困扰(眩光(Glare)、晕轮(Halo)较多。折射型概念比较简单,多为双凸透镜,晶体前表面有3-5个不同屈光度折射区,光线不会被分开几束,不同区域负责远焦点或者近焦点成像,成像依赖於瞳孔大小,成像质量受瞳孔大小和人工晶状体偏位影响比较大。
图2:图a显示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通过同心圆衍射设计,图b为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通过数个不同的屈光度折射区(绿色圆圈所示)来形成多个焦点。
第一代的多焦点人工晶体就属於衍射型人工晶体,当光线通过人工晶体时,光线会被分成两个主要光束,一个负责近物聚焦,一个负责远物聚焦,但第一代人工晶体中距离的视力欠理想。第二代的多焦点人工晶体将聚焦点增加到远、中、近三个,希望可以改善中距离视力,但临床数据却显示此种设计近及中距离的视力都反应不佳。
第三代的多焦点人工晶体对第一代晶体的衍射设计进行改良,采用绕射设计(ApodizedDiffractiveDesign),12个同心圆达到阶梯渐进衍射效果,阶梯宽度也以同样的规律递减,外周区域则为折射区。阶梯渐进式衍射结构与周边折射区相融合,使得随着瞳孔尺寸的变化,光能的分布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采用此设计,可以矫正达四百度老花。目前最新的型号,将多焦点人工晶体内加的老花矫正度数变为三百度,从而进一步改善中距离的视力质素。
多可获得良好的远、中、近视力
白内障手术前,病人可以根据双眼情况及生活上的需要,与医生商量确定术後目标视力方案及拣选适合的人工晶体。目前的白内障手术中所植入的人工晶体多数是单焦点人工晶体,人工晶体没有变焦的能力,固定度数的人工晶体只能提供单一焦点的视距。换言之,如果植入看远距离的单焦点人工晶体後,近距离的影像就会看得不够清楚,需要配戴老花眼镜来作近距离的活动,例如阅读。
不过随着近十多年来人工晶体的技术越来越进步,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更多。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形成两或三个焦点,病人手术後在看不同距离物体时,总有一个焦点会清楚落在视网膜上,这就能代替原本晶体远近聚焦功能。因为这一成像原理,手术後,脑及人工晶体需要一段时间磨合,病人多数能自动找到适当的焦点,获得清晰的影像,适应期可以是数天或数月不等。临床数据显示,约八成的白内障病人可以在术后获得远、中、近均不错的视力,不论看远或近都不再需要佩戴眼镜。
近年多焦点人工晶体不断改良,同时仪器侦测眼球的长度、角膜弧度等指标的准确度增加,因此人工晶体手术後的目标视力准绳度大大提高,加上连散光都可以矫正,故此多焦点人工晶体近年来对适合的病人来说已渐渐成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多焦点人工晶体适合人群
多焦点人工晶体的工作原理将光线分散为几束以产生几个焦点以形成远,中、近不同的影像,让病人获得在手术後不同距离的良好视力。眼睛健康状况良好,视网膜功能正常,希望手术后不用再佩戴眼镜的人士可以考虑这一选择。
但多焦点人工晶体需要将进入眼内的光线分散,因而可能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质感,若眼睛本身已经存在会影响视力质素的病变,例如如角膜和黄斑病变患者等,术後的视力质素会被影响,所以这类病人不建议使用多焦点人工晶体。同样,对於术後视力质素要求高的病人,多焦点人工晶体也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另外,同心圆衍射设计可能引致眩光(Halo/Glare)的现象,对需经常夜间驾驶人士来说,可能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对这类病人多不建议使用。
另外,大脑亦有可能无法适应因多焦而产生的影像混乱。不少使用者都觉得多焦人工晶体整体的效果不错,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研究表明有2-3%的病人术後无法适应多焦点人工晶体的成像模式,出现不适症状而最终需要将多焦点晶体置换为单焦点晶体。
结语
白内障手术的进步与设备和人工晶状体的改进是相辅相承的,大趋势是白内障手术日臻完美,人工晶状体的材料与设计日趋多样。现时的多焦点人工晶体较之前大大改善,多数病人都有机会获得远、中、近不同距离的良好视力,成功摆脱眼镜。不过,亦有小部份病人最终无法适应。病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个人情况,向眼科医生咨询。
深医院国际著名眼科教授林顺潮医生介绍
林顺潮是国际著名眼科教授,先后取得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英国皇家眼科学院院士及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他创办了香港林顺潮眼科中心、香港希玛激光矫视暨眼科手术中心及深医院。他亦是现任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及眼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医院名誉院长。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主任13年(-)的他,成功把中大眼科打造成全球著名的眼科中心之一。
林教授被视为亚太眼科界主要领军人之一。他为现任亚太眼科医学院候任会长、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秘书长、世界青光眼协会理事。曾任国际眼科医学委员会理事、世界眼科学术会议主席及亚太眼基因协会创会主席等。他发表了逾篇SCI文章,是《香港眼科医学杂志》及《亚太眼科医学杂志》的创办人和总编辑,曾任或现任多份国际SCI学术刊物编辑委员会成员。
他多年来全情投入内地扶贫除盲工作,致力协助解决国内白内障盲的问题。他是健康快车的创会委员,曾任医疗总监主理医疗工作达8年。他于年创立亮睛工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扶贫除盲大行动,计划于年前在中国成立个扶贫眼科中心(亮睛点),提供低收费但优质的复明手术。至今,亮睛工程成一共在8个省份成立了25个亮睛点,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超过90,例白内障手术。
林教授曾获多个奖项,包括亚太眼科最高学术成就奖、亚太最佳眼科临床教授奖、世界及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香港人道年奖、健康快车复明大使医院最有礼貌医生奖等。此外,他自年开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
地
址: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泰然九路一号盛唐大厦1-2层(滨河大道与泰然九路交汇处下沙站)
查看推荐文章请
白癜风治疗花费白癜风有哪些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bb/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