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患者如何自救,中山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提及糖尿病,许多人或许不以为然,认为糖尿病只是一个寻常疾病,而殊不知糖尿病患者深受疾病之苦,非常煎熬。

中山市内分泌科主任林泽宏表示,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容易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糖尿病除了对患者身体带来损害,也对患者家庭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负担。

在世界糖尿病日这一天,南方+记者采访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糖友”,聊聊在糖尿病背后不为人知的煎熬,以及作为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自救”?

病痛之苦

“严重的糖尿病让人烂脚”

65岁吴伯是一个有10年糖尿病病史的“糖友”。“我10年前得了糖尿病。在小诊所看病拿药,觉得糖尿病问题不大,拿回来的药,有时吃,有时不吃。”吴伯说,在用药不规律的情况下,1年前,他的左脚忽然间肿了起来。

眼看左脚又红又痛,在卫生站看诊多次都不见好,吴伯开始“病急乱投医”,自己买草药敷。不久后,左脚却越来越痛,开始流脓了。

吴伯在家人帮助下,医院挂号求诊。经检查,医生说,吴伯是因糖尿病而导致烂脚,最坏的情况可能要截肢。“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糖尿病的严重性,以前我不知道,糖尿病还会让人烂脚。”吴伯说,原来是吴伯常年血糖控制差,引发了不少并发症,在不经意间吴伯已经出现长期脚麻痹、眼睛看不清等症状。直至反复住院、门诊治疗半年后,吴伯的脚才有了好转。

“现在,我不敢乱吃药了,而且要严格按照医生说的要求,控制血糖、按时治疗。”吴伯说。

作为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承受糖尿病本身的痛苦外,还会导致引发很多并发症,诸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还会伴发大血管病变,如心梗、中风、下肢血管病变等。严重者会出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吴伯是个糖尿病伴多并发症的患者,长期有神经、血管病变,未重视,就诊时已经是糖尿病足状态,截肢可能性很高,为了保留足部,我们积极给老人控制血糖、抗感染和换药等。”中山市内分泌科主任林泽宏表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被长期重视,只有长期坚持控制好血糖,才能预防、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要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自救”?

林泽宏建议,糖尿病患者,一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其主要体现在平时生活的规律作息;要平衡膳食,减少白米饭、面食、饼干等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的摄入;要戒烟限酒,因为糖尿病患者吸烟会加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适量运动,这有助于血糖改善。

二是要遵医嘱。林泽宏认为,“控制血糖”需要医患合力。一方面患者要规律服药、定期做血糖监测,出现身体不适或有任何问题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而医生则要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尽量减少血糖波动。

三是要早筛查。林泽宏认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可以被早期发现和筛查的。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患者,患者就应该尽快检查眼底、尿蛋白、肌电图、血管彩超等指标,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眼、肾、神经、血管等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

经济之苦

“糖尿病药费过去确实不便宜。”

50岁林阿姨是一个有5年糖尿病病史年的“糖友”。

“5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入院治疗一段时间,我出院了。医生给我开了胰岛素和药。但是用了3个月,我就不用了,因为没钱。”林阿姨说,过去,糖尿病患者一个月的药费至少至元。

“我是农民,住院时我有农村医保报销,可是门诊无法报销。糖尿病药费,过去确实不便宜。所以,一直没管理血糖。今年血糖又很高,又住院了。”林阿姨说,但今年起,她发现药变便宜了,门诊看病取药每月能获得多元的报销。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买药,经济困难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自救”?

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徐瑞颜坦言,糖尿病不仅顾虑身体上的痛苦,在经济也存在较大压力和负担。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每年的看病花费大概是1.7万至6万元,其中80%以上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费用。事实上,合理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是“最省钱”而经济的办法。

但是,即使没有并发症,年以前,糖尿病的用药并不便宜。年起,国家集采药物以来,多个口服降血糖药及胰岛都进行了大幅度的降价。“集采后,口服降糖药价格降超60%,胰岛素产品价格均降到每支80元以下。降价后,二甲双胍单片仅为2.9分钱,甘精胰岛素当支仅为70块钱。”徐瑞颜说。

自年1月1日起,按照《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病种管理办法》,中山进行了门特病种(含特殊病种)的改革,以城乡居民社保的糖尿病患者为例,门诊的报销比例为70%,年度累计支付额度为元。只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病情符合认定条件并登记后,就可以享受特定病种门诊医疗待遇。

徐瑞颜回忆,一个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基本治疗方案一个月至少需要花费元,如若有并发症治疗花费,每个月的治疗费用便会更高。

“现在,这种压力变小了,如今大部分患者的用药负担都在每个月元以内,甚至50元左右。”徐瑞颜说。

心理之苦

“患上糖尿病,生活少了很多乐趣”

随着糖尿病出现年轻化趋势,39岁肖军(化名)也患上了糖尿病。患病半年前,他突然出现呕吐,全身无力等症状。被送到医院急诊后,他才正式确诊为2型糖尿病。医生要求他,必须控制饮食、多运动、坚持用药、坚持测血糖,甚至要减肥。

对肖军来说,最困难的是减肥。当时他的体重有斤,只有积极减肥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事实上,我心理是难以接受的。一想到这么年轻,就患上糖尿病,有好多东西都不能吃,生活少了很多乐趣,还可能出现并发症,多少有点难受。”肖军说。

“肖先生的痛苦也是大多患者的心理烦恼。”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麦美琪表示,患有2型糖尿病跟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这部分患者在患病前往往存在暴饮暴食,或者过多进食零食、含糖饮料,而运动量又小,身体逐渐变得肥胖,慢慢地出现糖调节异常。面对糖尿病造成的健康威胁,要对健康状态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

破解糖尿病的“心理之苦”,患者应该如何“自救”?

“人们不应像过去那样,等到糖尿病出现了才去诊断和治疗,应该把抗击糖尿病的关口前移至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他们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生活方式干预,让他们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以阻止或延缓发展到糖尿病临床阶段。”麦美琪表示。

国内外数项调查表明,除躯体不适感与一般健康状况外,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如社会功能、家庭收入、婚姻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情况,与一般人群没有显著差异,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糖尿病并发症逐年减轻。

麦美琪表示:“当前,我们应该推崇糖尿病的饮食、运动疗法,大体上就是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的基本要求,并不是绝对的限制进食,只要学会能量换算,掌握好饮食、运动和药物之间的关系,控制好血糖,患者可以吃多种食物。”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黄琳

曾艳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by/126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