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良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进而发生糖尿病眼病的人数也在上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及患者期望值的增高,很多患者期望得到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的最佳治疗方案,那么国际眼科理事会(ICO)的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指南对此有何建议呢?第32届亚太眼科学会(APAO)大会主席TienYinWong教授接受《国际眼科时讯》专访,简要介绍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危险因素和ICO指南亮点。
专家简介
TienYinWong
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高级顾问医师,新加坡国立大学眼科学系主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RoyalVictorian医院眼科主任,视网膜专家,研究领域包括亚洲眼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
1/3糖尿病患者存在DR
约30%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即每三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人患有DR。近1/10的患者是在患病5年内发生的DR。
DR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病程:这是首要因素。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DR的风险越高。在亚洲实际上DR的患病率被低估,因为与西方人群相比大部分亚洲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还比较短,在西方社会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即不乏糖尿病病史很长的患者。鉴于在亚洲糖尿病是相对较新的情况,因此DR问题尚未凸显。随时间的推移,DR患病率将随病程加长而升高。
高血糖:无论在西方、亚洲还是其他地区的人群,对此早有定论。其重要之处在于,如果患者在糖尿病早期血糖水平较高,换言之血糖控制不佳,则此后即便糖尿病控制良好,也无裨益;与之相反,若在病程早期通过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手段,有效控制好血糖,则对延缓DR发生具有保护效应。因此血糖控制需要及早进行,以免悔之晚矣。
高血压:高血压是被忽视的危险因素,因为很多患者未能意识到其高血压会与糖尿病有任何瓜葛,但高血压的确是DR的三大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ICO指南亮点
Wong教授介绍,世界上关于DR的指南不多,在亚洲,调查的55个国家或地区中仅11个(20%)有DR指南,这意味着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很多医生并未依据循证医学行事,这也是ICO制定指南的原因,并兼顾发达地区(如日本、香港、台湾)与不发达地区(如印度尼西亚、越南),后者眼科医师缺乏,DR的筛查和治疗不足。因此ICO指南强调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最佳标准应依据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可及性而定,如果眼科医师人手不足,推荐所有患者均每年接受筛查则毫无意义。
视网膜检查窥探卒中和痴呆
视网膜血管网是人体总的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视网膜上有问题时,能够反映脑部的相似问题,其结果可能是卒中。类似地,如果我们观察到增龄所致的视网膜细胞变性(即老年黄斑变性),脑部也会有相似的变性,其结果是痴呆。当研究眼与脑的关系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一些早期改变,我们无法看到脑的改变,但我们能看到视网膜上的,因此视网膜可作为诊断的工具,有助于研究卒中和痴呆等疾病。
探索、创新与实践
APAO的主题是“探索、创新与实践”。Wong教授解释道,此主题寄托了我们的希望——探索新知识、新疗法和对疾病的新理念,而非老生常谈;创新,意在展示如何改善眼保健、降低花费以及提高治疗水平;实践,即通过实例帮助参会者探索新知识和新疗法、学习创新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从而使他们会后应用于日常诊疗工作,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白癜风遇上节日优惠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sb/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