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

普助健康资讯糖尿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糖尿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的微血管并发症,在20~74岁成人新发失明病例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其他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妊娠和糖尿病肾病等。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做眼底检查。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主要原因,早起糖尿病肾病的特点中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身,最终发生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3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糖尿病足病的基本发病因素是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导致组织溃疡和坏疽。

4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如异常出汗。一般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上,常有明显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其发生风险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不佳等相关。

5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是指下肢动脉病变,虽然不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但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加,而且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病变更广泛,预后会更差。

6口腔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唾液量减少、流率减慢,唾液内葡萄糖浓度升高,唾液PH值下降,使口腔的自洁能力下降,口腔内环境改变,易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导致口腔发生多种疾病如舌炎、口腔黏膜炎、龋齿等。

7并发各种感染

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感染更为常见也更为严重。糖尿病并发感染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即感染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而高血糖进一步加重感染,感染可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感染使糖尿病的重要死因之一。

8抑郁症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一些糖尿病患者由于心理负担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伴有抑郁症的糖尿病血糖不易得到满意控制,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高于普通糖尿病患者。

感冒后心脏不舒服,一定别大意

感冒与心脏疾病之间有什么关系?近日,微博上的一条新闻让很多人对感冒的“恐惧”又增加了几分。

的确,大部分心脏疾病的高发人群都是中老年人,但在心内科,也经常会看到一些20来岁的年轻人,说自己感冒后胸闷、心悸,经过检查后,大多会被确诊为心肌炎,严重的患者甚至直接送入重症监护室。

为什么小小的感冒会严重到出现心脏疾病?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心肌炎的来龙去脉。

感冒与心肌炎的那些事儿

最常见的一种心肌炎叫做病毒性心肌炎,顾名思义,就是由于病毒感染心肌引起的。

那这个病毒从哪儿来呢?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比如病毒性感冒、急性病毒性咽喉炎、急性腹泻、皮肤感染等等。

如果病毒性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毒就可能随着血液来到心脏,在心肌细胞里面生存下来。当这些病毒被我们的免疫系统发现后,会调集大兵前来围歼,但在这个过程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免疫系统同时也会伤害心肌细胞。

我们的心肌细胞当中有负责电信号传导的细胞,心脏之所以能够有节律的跳动,就是这些细胞负责的,如果这些细胞被病毒感染之后造成电信号传导功能的下降或者丧失,那就会造成心脏跳动的不规则,严重者造成重度的心律失常。另外,有些细胞负责使劲收缩,维持心脏泵血,如果这些细胞受伤了,就可能会引起心脏泵血减少,出现心脏衰竭的相关问题。

如何尽早发现心肌炎?

心肌炎在出现心脏相关不适症状之前,首先会有一些原发病的表现,比如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

大多患者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脏位置的不舒服,心脏症状主要是心悸、胸闷,严重者可有黑曚、晕厥、呼吸困难等。如果感冒后出现一些心脏症状,医院进行检查。

心肌炎的诊断也不复杂,一般做个心电图和彩超,查个心肌酶、血常规,再结合之前病史的情况往往就可以明确了。

心肌炎治疗最强调两个字:休息

心肌炎的治疗主要是强调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和组织损伤,同时可以辅助使用一些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药物。

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没有办法直接通过药物杀死感染心肌细胞的病毒,考虑到大部分心肌炎患者病情并没有特别严重,只要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一般可以得到改善。

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严重心肌炎伴有心脏扩大者,休息6个月至一年,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这点对于很多年轻患者还不容易做到,无论是面临工作还是学习,有的患者并不能够做到完全的休息。但如果患者免疫系统对心脏攻击比较强烈或者患者在急性期没有休息好,可能会导致心脏体积扩大,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80后已经老寒腿?骨科医生教你5招挽救;

天气寒冷时,有些人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手脚冰凉”:腿脚不光怕冷,气温低的时候甚至出现关节僵硬、疼痛。这说明你可能被“老寒腿”附体了。

老寒腿,病根在软骨

膝关节由髌骨、大腿骨、小腿骨构成,老寒腿其实是膝关节软骨的一种退行性疾病(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病),包括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骨刺等多种骨病。

软骨是富含水分和蛋白质,并且有弹性的特殊组织。正常人在走、跑、跳的时候,它会变形,让两个骨头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

人上了年纪,软骨就会老化、变薄,关节液减少,关节僵硬。膝关节损伤后不容易恢复,如果刺激了骨骼周围的滑膜,滑膜就会充血、水肿、渗出、积水,这是产生腿痛的重要原因。

老寒腿症状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怕冷:阴天下雨、气候变凉时症状加重。

疼痛:包括两侧或一侧膝关节经常隐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

僵硬:有时急性疼痛发作,关节僵硬,活动时有弹响声;久坐后关节僵硬加重,活动后稍有好转。

无力:骨性关节炎的病人随着年龄的加大,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下降,会导致无力和上下楼困难。

肿胀:老寒腿后期,膝关节会肿大变形,活动范围受限,出现持续性疼痛。

4类人的腿在遭罪

老寒腿的发病率很高,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将近50%,70岁以上将近80%。老寒腿的致残率也很高,达到53%。

从数据和字面意思上看,“老寒腿”是一种老年病。但临床上医生却发现,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也可能被这种病盯上。

1

肥胖人群

骨性关节炎在超重人群中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很多,而且发病年龄容易提前。研究还发现,肥胖病人如果将体重减少5公斤,发病率就会减少50%。

2

用“膝盖”工作

运动员、模特、重体力劳动者,由于职业原因导致膝关节磨损多、损伤大,膝盖更容易生病。

3

更年期女性

由于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关节营养下降,容易造成损伤、出现病变,因此更年期女性老寒腿的发病率比男性高6倍。

4

关节受过伤

膝关节受过伤,会直接影响到软骨。软骨表面不光滑,容易提早产生磨损,没等到老就产生退化了。

以上四类人群,如果出现腿沉、早起关节不灵活、膝关节反复红肿热痛、活动时关节有摩擦音等症状,医院做X光片检查,帮助诊断膝关节的情况。

跟着骨科医生学养腿

针对膝关节不适的人群,医院骨关节二科主任医师温建民总结了3个适合居家保健的方法。

1.按摩

日常生活中不妨用“摩”法和“刮”法,给关节做保健。

摩:用双手虎口沿大腿根部向下按摩至小腿;

刮:将双手做爪状捏住髌骨,上下刮拭髌骨两侧。

2.活动

这套动作每天练习一次,每次约20分钟,可以锻炼下肢肌肉,增加腿部力量。

紧绷:是将腿伸直,绷紧大腿肌肉;

勾脚:勾踝关节,脚尖向内收。

3.中药泡脚

用活血化瘀、温阳止痛的中药,每天泡脚半小时,会让身上、腿暖和许多,可明显减轻老寒腿的症状。

外洗中药方:制川乌、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15克,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生甘草、川牛膝、木瓜各10克,羌活、独活各15克,大黄20克。

用法:将上述药材加适量水煮开,除去比较大的药渣,然后把药液倒在一个大塑料袋里(塑料袋最好能装下双脚至小腿上部),将双脚放在药液里面浸泡,外面再用一桶热水来保温,这样一方面水温不会降低太快,另一方面还能保证泡脚药物的浓度更高。

腿部最喜爱的保养日常

有人说,得了老寒腿,就要“省”着点用腿,但这样会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对病情没帮助。

其实,要想保护好我们的膝关节,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保暖

冬天一定要注意膝关节保暖,但也不能裹得太厚,以防下肢运动不便摔倒造成骨折。可以选择护膝保护好关节,平时如果感觉疼痛,也可以用醋或酒搓搓疼痛部位。

2.仰卧抬腿

仰卧在床上,腿微曲,抬离床面约15度,初做时可保持1~3分钟,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抬腿时间争取达到10~15分钟,每天2~3次,能充分锻炼膝关节。此外,游泳、慢走等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3.选对鞋

穿高跟鞋走路,对关节的损伤特别大。而减震缓冲性能好的鞋子,可以保护关节,预防足弓塌陷、足底筋膜炎等问题。

试穿时可以在平地多跳几下,如果感觉弹性不错、鞋底较软,且触地时震脚感不强,说明缓冲性能不错。

4.少做负重活动

人在下楼时的负重能达到体重的6倍,如果再提点东西就更重了。因此,从保护关节的角度来说,骨科医生不建议大家做爬楼梯、爬山、下蹲等增加膝关节负担的运动。

5.学会用拐

很多老人非常排斥拐杖,觉得麻烦又显老,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观念。

借助拐杖适当地扶一扶,对于刚开始出现关节炎症状的人来说,有利于减轻膝关节的负重。建议出远门时拿一根拐杖辅助行走。

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护眼妙招告诉你

由于工作,不得不每天对着电脑或手机,长时间下来,眼睛好难受呢...每天都干涩,视力似乎也下降了,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改善吗?

有的!

其实这种长时间使用视频终端后引起的不适,大多都是与泪膜结构破坏和睫状肌疲劳相关,产生的症状诸如眼睛干涩、畏光、睁不开、眼痛甚至头痛等。

泪膜,覆盖在角膜和结膜的前面,是眼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的结构。主要由油脂层、水液层和粘液层组成,起润滑眼球、供给氧气的作用。这三层中任何一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症状。

当泪膜出现问题,包括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也就是干眼,临床上一般通过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等检查,结合患者的主观症状作出干眼的诊断。

一般情况,眼睛看远的时候,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会聚焦到视网膜上,这个时候眼睛是处于放松的状态。而看近的时候,进入眼内的光线是发散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睫状肌动用调节,让晶状体变得更凸,才能努力让光线聚焦到视网膜上。那么长时间下来,就可能引起视疲劳。

因此,要改善长时间看电脑导致的眼睛问题,主要就要改善泪膜状况和视疲劳。

1.改善用眼习惯

主要就是减少每次用眼时间,增加休息频率。可以采用20-20-20的原则来休息,就是一次用眼20分钟,就向20英尺(大约6米)远的地方看至少20秒。如果觉得持续时间太短,也可以用眼45分钟休息至少5分钟。

2.多眨眼睛

看电脑、手机,开车的时候,人的眼睛不自主就会增加了睁眼的时间,减少了眨眼的频率,长时间下来就会影响泪膜结构,出现眼睛干涩、看东西模糊等,这个时候可以有意识的多眨眼睛,增加眨眼频率,就可以改善症状。

3.热敷和按摩

由于泪膜主要就是油脂、水液、粘液蛋白这三层结构,而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由于油脂分泌减少和水液减少引起的。油脂主要由睑板腺分泌,当睑板腺功能出现障碍,油脂分泌的就少了,油少了就会导致水的蒸发加速,因此泪膜结构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对于症状不是很严重的人,平常使用热敷和按摩眼皮的方法,就能帮助改善睑板腺的分泌功能。如果症状较重,就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规律的治疗。

4.滴人工泪液

人工泪液种类繁多,目前市面大约有50种,比较常用的主要有甲基纤维素、玻璃酸钠、聚乙烯类等。人工泪液模拟泪液的成分,起到补充水分、湿润眼表、减少泪液挥发的作用,从而缓解眼睛干涩等症状。

目前网上比较流行一些日本眼药水,很多宣传不含防腐剂,特别温和不刺激,但其实都是含有防腐剂的。不含防腐剂的眼药水一般都是有特殊的包装。一种是1ml的那种小支装,开封当天用完丢弃;另一种是一款德国的玻璃酸钠滴眼液,瓶口采用了专利技术,可以实现不添加防腐剂仍能保持无菌状态。

不过就算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也不能频繁使用,因为过多使用滴眼液可能会干扰本身的泪液分泌和破坏泪膜结构,反而加重症状。

未雨绸缪助人自助

普助联会是互联网健康风险互助平台,源于年16名公益人满怀消灭因病致贫现象的情怀而发起。

普助联会以公益为宗旨服务于所有会员抱团互助,共同抵御癌症及其他大病、意外等风险。加入普助联会,会员如果不幸罹患癌症及其他大病或者遭遇意外,可以按照“一人患病,众人捐助”的既定规则获得一笔互助金,遇事分摊,最高可获捐36万元。

因爱加入

普助联会

未雨绸缪助人自助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怎么治疗
白癜风早期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sx/10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