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台湾各种慢性病中,盛行率最高的,且可能引发的严重并发症不少。虽然高血压潜藏极大的危险性,但只要控制得宜,即可大幅降低其对身体的危害,亦即早期发现、及时控制是面对高血压的不二法门。
年逾60半数有高血压
根据至年国民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成年男性的高血压盛行率达26%,女性则为19%;国民健康局在年所做的调查也显示,15岁以上的男性24.9%有高血压,女性的比例也高达18.2%。高血压的盛行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者,约半数有高血压。
临床发现,初次确诊罹患高血压的年龄集中在35至55岁之间。除了年龄因素外,高血压的发生有其家族性,若父母一方有高血压,子女罹患高血压的机率是30%至50%,若双方都有高血压,机率则上升至50%至70%。
除了年龄与家族史等危险因子外,体重过重、吃得太咸、不运动、长期处于压力下,也会加重高血压的严重性或是提早高血压的发生年龄。
症状不明显4成患者不自知
高血压的盛行率高,但症状并不明显,有些人可能觉得后颈部很紧、头胀,其实,患者要靠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有高血压并不容易。由于症状不明显,有4成的患者并不自知。
而即使是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的患者,也只有2/3接受治疗,其中只有半数获得良好的控制,换言之,只有约两成的高血压患者获得良好的控制。虽然随着卫教的进步以及健保开办,控制率有上升的趋势,但还是不到5成。
高血压可分两大类
高血压可分本态性高血压与续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其中本态性高血压即占了90%以上。
1.本态性高血压:没有明确的发生原因,可能与遗传、体质有关。另外,体重过重、饮食中摄取过多盐份、长期处于高度压力的环境中,都有可能让原本就带有高血压体质者,提早出现高血压,或是增加高血压的严重性。
2.续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中的5%至10%。续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最大的差异在于,续发性高血压可找出明确的发生原因,包括药物的使用、怀孕、内分泌异常、肾脏疾病或是主动脉狭窄等,只要排除这些因素,血压有机会恢复正常。
您的血压偏高吗?
正常的血压值应控制在收缩压和舒张压80毫米汞柱以下,临床诊断上,若收缩压高于、舒张压高于90亳米汞柱就算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通常舒张压与收缩压都会偏高,但有些患者的收缩压高于,舒张压却低于90,属于单纯收缩性高血压,这一类患者日后发生中风、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并不亚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因此,只要收缩压或舒张压中的任一个数值偏高就算高血压,必须积极接受治疗。
年龄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生率,也会影响高血压的型态。55岁以上患者若出现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的情形,很可与动脉硬化有关;而即使舒张压正常,只要收缩压升高就必须治疗,以降低中风的危险性。
高血压的控制应达到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在及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脏病、或心血管疾病,则应更严格的控制在及80毫米汞柱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若血压值介于正常与高血压之间的范围,则属于高血压前期,一年约有10%会转变为高血压,必须密切观察。
血压值的标准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单次测量发现自己血压高,不一定就是有高血压,建议成年人可在家中,多次测量血压,量血压务必在心平气和并充分休息后的情况下量,如果多次测出的血压值都偏高,医院由医师确诊。根据JNC7(美国高血压治疗指引第7版)在年的最新定义,高血压是指收缩压高于和舒张压高于90,符合这个数值即为高血压。JNC7并将血压数值画分为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与第一期高血压、第二期高血压,各类别的血压值如以下附表: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小于
小于80
高血压前期
-
80-89
第一期高血压
-
90-99
第二期高血压
高于或等于
高于或等于
高血压易引发的危险疾病
单纯的血压高低,对病患而言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但高血压却可能引发血管病变,举凡中风、心肌梗塞、脑血管梗塞、主动脉剥离、肾脏病变,甚至眼底视网膜病变、四肢血管病变等,都与高血压关系密切。
中风
中风是高血压患者最大的隐忧,患者因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出现病变。暂时性的血压升高并不是中风的主因,从发生高血压到引发中风,血压控制不良的情形可能需经过5至10年,并产生血管病变。
中风可分出血性中风与阻塞性中风两种,其中出血性中风与高血压关系最密切。人体的血压晚上约下降20%左右,清晨时血压最高,以致上午6点到10点是出血性脑中风好发的时段。
阻塞性中风则是长期动脉硬化所致。一般来说,血管壁不易堆积胆固醇,但血压高,血管壁容易受损,易附着胆固醇。通常年轻型的中风较偏向出血性中风,年长者则以阻塞性为主。临床实验证实,使用降血压药物可以降低35%至40%的脑中风危险性。
冠心病
除了中风以外,血压过高也容易增加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风险,血压愈低,危险性愈低,一旦使用降血压药物,则可使心肌梗塞发生的危险性降低20%左右。
此外,有高血压病史者,其发生心脏衰竭的机率较血压正常者高出6倍之多,使用降血压药物控制后,可降低50%心脏衰竭的危险性。
肾脏病
高血压还会损及肾脏功能。洗肾患者中,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即占了20%。高血压会直接冲击肾脏的小血管,且会造成肾丝球压力升高,造成局部坏死。研究显示,舒张压每下降5毫米汞柱,罹患末期肾脏病的风险可降低1/4。
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会造成视网膜病变,高血压也不例外。高血压会使得视网膜小动脉血管腔缩小、硬化,甚至造成视网膜缺血或坏死。年轻且血压较高的患者,则可能出现浆液性视网膜水肿与浆液性视网膜剥离等。此外,还可能出现高血压视神经病变,包括视神经盘周围出血、视网膜静脉充血、视神经盘水肿等。
血压高高低低是正常的现象,有些民众偶尔量血压发现,血压值达、,担心自己随时要中风。其实短暂的血压偏高并无成危险,正常人运动后的血压甚至可能高达以上,要确认自己是不是有高血压,重要的是多量几次血压,如果10次血压值有8次都正常,少数的那1、2次可能是反应性或因情绪而造成血压上升,建议可继续测量追踪。
一旦自己多次测量的血压值都偏高,即要怀疑可能有高血压的问题,医院确诊。
轻微高血压宜先改善生活习惯
若经医师判断确实有高血压的问题,接下来即是与医师讨论治疗策略。通常,生活型态的调整优先于药物治疗。
医师会先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性,如果有抽菸、吃太咸、不运动、体重过重等情形,会先建议患者戒除不良的危险因子,通常在调整生活型态后,约可降低10毫米汞柱的血压值。至于患者是否一经确认有高血压即要考虑用药,则视患者的血压值而定。
若患者初期血压是/90左右,经生活调整可望降至正常值,可先行观察后,再评估是否用药,但若患者确诊时的血压已经高过/,就得考虑用药,待药物控制3个月后再观察,无论治疗后血压仍过高或降低至正常值,继续用药与否或需再调整用药,都建议与医师进一步讨论,切勿擅自停药或加药。
6大类治疗药物有效控制血压
随着医疗的进步,藉由药物控制血压并不困难,第一线药物就有6大类,包括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利尿剂、钙离子阻断剂、血管张力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张力素受器阻断剂与甲型交感神经阻断剂等。
高血压6大类第一线药物
类型
常见商品名
使用时机及特点
副作用
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
压平乐(Ateol)、天诺敏(Tenormin)、可络畅(Kerlone)、康肯(Concor)、达利全(Dilatrend)等
高血压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心律不整或是容易紧张的患者格外有效
气管收缩、心跳变慢、心脏衰竭、血糖升高、血脂升高。若合并有糖尿病、心脏衰竭、高血脂、气喘、消化性溃疡等患者,须谨慎使用。
利尿剂
来适泄(Lasix)、纳催离持续性药效(NatrilixSR)、服尔伊得安(Fluitran)、安达通(Aldactone)等
价格较便宜、具利尿效果建议白天服用
血钾下降、尿酸上升、血脂升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钙离子阻断剂
脉优(Norvasc)、喜保康(Hypoca)、普心宁(Plendil)、冠达悦欧乐持续性药效(AdalatOROS)、利压(Zanidip)等
降压效果很强、临床使用频繁
心悸、头晕、头痛、足踝水肿、颜面发红、肌肉无力感等
血管张力素转换酶抑制剂
刻甫定(Capoten)、悦您定(Renitec)、心达舒(Tritace)等
较新药物,降压效果良好,特别适用年轻患者或是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干咳、头痛、头昏、无力等
血管张力素受体阻断剂
博脉舒(Blopress)、安普诺维(Aprovel)、可悦您(Cozaar)、雅脉(Olmetec)、得安稳(Diovan)等
头痛、肌肉无力等
甲型交感神经阻断剂
可迅持续性药效(DoxabenXL)、定脉(Hytrin)等
可放松膀胱出口处的肌肉,让排尿更顺畅,适用于摄护腺肥大的患者。
起身时眩晕、头痛、头昏等
6大类药物的安全性与耐受性都相当高,这些药物都可单独使用,也可排列组合运用,9成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藉由这些药物,即可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医师处方前会视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药物。例如,合并有狭心症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合并糖尿病患者则可使用血管张力素转换酶抑制剂,摄护腺肥大者则可接受甲型交感神经阻断剂。
除了合并考量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药物外,药物的副作用也需要一并评估。例如,气喘患者不宜服用乙型阻断剂、使用血管张力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会造成咳嗽、服用钙离子阻断剂后可能出现心悸、利尿剂可能造成男性性功能障碍等。药物的副作用基本上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若患者很难接受这些副作用,可与医师讨论换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很多,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换到可有效控制血压,副作用又不至于造成不便的药物。
使用剂量视血压值而定
至于药物的使用剂量,也得视患者的血压值而定,若血压不是很高,可能只要一种药即可控制,若血压较高则可能得使用两种药物,血压值愈高,需要的药量跟种类也愈多。
由于需要调整药量,初期患者需接受较密集的评估,了解其对药物的接受度,以及降血压的效果,只要药物调整稳定后,患者即可拿连续处方笺,每3个月回诊即可,患者千万不要嫌一开始麻烦,就拒绝接受治疗。
药物的调整还要视季节变化而定,冬天血压容易升高,需要较重的剂量。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者一样,血压可能受到气候或是情绪的变化有所起伏,但若因生气等情绪而造成血压升高,只要平常血压控制得宜,短期的血压上升并无大碍,这时可尽量平复自己的情绪,不见得需要加药。
减药有学问勿自行停药
虽然药物可有效控制血压,但还是得配合生活型态的调整。在患者调整生活习惯后,原有的药量可能会显得过重,患者会因血压降得太低,出现头昏的情形,这时应征询医师的意见,调整用药。
减药是有学问的,必须逐步进行,例如原本是服用2、3种不同药物,初期可能先将其中一类型的药物减量,等观察两周后再评估,确认减药后的血压仍可维持在、80以下的理想血压,再逐步减少药物的种类。。
一般而言,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除了因情绪或是运动等短暂性血压上升之外,血压再度飙升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如果肾脏有问题或因罹患退化性关节炎,得长期服用止痛药,则可能因此使得血压升高。
少盐、减重、适度运动可降血压
除了固定回诊,评估用药情形外,患者日常生活也要注意。高血压与盐份的钠离子摄取有关,饮食上不宜吃太咸。此外,抽菸、缺乏运动与肥胖都是造成血压上升的危险因子,除了戒菸、控制体重之外,还要建立运动的习惯。运动不单可以降低卡路里,达到减重的目的,还可刺激荷尔蒙的改变,对血压的控制有相当的助益。
有些患者担心,运动会让血压升高,这点倒不需要多虑,运动后血压升高,这是短暂的正常反应,休息过后,血管扩张,血压即会下降,只要平日血压控制得宜,并不需要因为自己有高血压病史就限制运动的选择。
总之,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随着药物的进步,绝大部分的患者都可获得良好的控制,但实际上,高血压控制良好的比例却不到5成,主要是因为患者对长期服用药物有所疑虑,以及缺乏耐心所致。其实高血压药物因需长期服用,安全性没有问题,再加上连续处方笺的释出,患者只需3个月回诊1次即可,千万不要嫌麻烦而让自己曝露在可控制的健康危害中,太不划算了!
正确量血压健康一把抓
随着卫教信息的进步,高血压的危险性也受到民众的重视,但究竟如何量血压才能得到正确的血压值?其实只要掌握一些重点原则,在家自己量血压并不是件难事。
人体的血压本来就会有高高低低的现象,很多民众认为,自己每次量的血压值都不一样,索性不量,这是错误的做法。不能单以一次的血压偏高来论定是否有高血压,而是要多量几次血压,若大部分的数值都偏高,则要怀疑有高血压的问题。
心平气和才量
除了要多次测量血压,观察血压的变化外,因情绪、活动等都会影响血压变化,依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准则,量血压必须是在休息过后,心平气和下测量出来的数值才有参考价值。
多量几次
多次量血压是了解一个人血压变化最好的方式,一天要量几次血压并没有定论,但建议一天至少量2次,一次是在起床1个小时内,未吃任何药物之前,另一次则是睡前1个小时内,休息5分钟后再量。由于上午的血压较高,上午量血压格外重要。
学会正确测量
多量血压成了观测自己血压变化的不二法门,市面上的家用血压计可分为传统水银式血压计和电子式两大类。虽然传统水银式水压计的准确性较高,但操作较为复杂,相对下,电子式血压计的操作便利,较适合在家使用,且只要操作正确,准确度是可被接受的。
电子式血压计可分为手臂式与手腕式两种。因手腕血管较手臂处的血管细小,且离心脏较远,手腕式血压计的准确度会比手臂式来得差。一般建议以手臂式血压计为首选,若嫌手臂式使用不便,再考虑选用手腕式血压计。使用手腕式血压计时,务必保持手腕与心脏同高,若手腕位置过低,压力会增加,导致测出的血压值偏高。
有些民众认为,家用血压计不如医疗院所的器材准确,干脆放弃,其实市售血压计的准确度很高,若担心家用血压计的准确度,医院,医院血压计测量出来的数值比对,一般来说差距不会太大。
青壮年起定期量血压
量血压是成年人每日必定要执行的功课,临床上,因35岁至55岁是发现罹患高血压机率最高的族群,故建议没有任何危险因子者,35岁以后即应养成定期量血压的习惯,若有家族史或是其他不利于血压控制的危险因子,则应提前自25岁起即固定量血压,唯有随时监测自己的血压变化,才能让自己随时掌握健康。
全民健康基金会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bb/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