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中医诊疗倡导者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0/5947259.html夜盲症是指暗适应能力差,在夜间或光线昏暗处视物不清或失明,但在明亮处视力正常的一类病症,主要由视网膜视杆细胞功能障碍所导致。夜盲症首先会使患者在黑暗处不能看清周围环境,导致其行动、驾驶等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视野明显缩小,最终影响白天视力,导致完全失明。
夜盲症有哪些类型?
先天性夜盲
主要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引起,也见于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多起病于儿童期,青春期症状加重,也可成年后发病,进展较缓慢,可在40-50岁时造成完全失明。现有治疗方法只能延缓病情发展,无法阻止,更不能治愈。
后天性夜盲
是因后天获得的主要累及中周边视网膜的眼病,或维生素A缺乏等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视细胞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夜盲症,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一般能明显改善或阻止疾病进展,甚至治愈。
夜盲症是怎么出现的?
夜盲症是由于视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暗适应”障碍。在人类的视网膜上,存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感受光线强弱的细胞,其中视锥细胞主要负责明亮视觉和色觉,而视杆细胞能够合成一种名为紫红质的视色素,使眼睛能够在昏暗环境中感知微弱的光线变化,即“暗适应”。因此,当视杆细胞功能受损,或视色素合成障碍时,患者的眼睛对微弱光线的敏感度会降低,从而导致在暗处视物不清的症状,即眼盲症,最终会累及到视锥细胞,造成明视功能损害,即完全失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sb/1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