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

文摘速递无创OCT血管造影Angi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特征是视物变形、无痛性中心视力下降。除中心视网膜浅脱离外,眼底基本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否则则可能是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发明以前,CSC的诊断通常是FFA,往往表现为特征性的冒烟或墨渍样的荧光渗漏点。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显示,CSC通常发生在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就是所谓A型人格和/或与全身性激素治疗相关。OCT结果显示,CSC患眼呈中心凹区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还常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近期研究还增加了一个新特征:患眼以及对侧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增厚。随着Angio-OCT(OCTA)临床应用的普及,无创性黄斑区血管造影也渐渐成为了一个主流的新方法(图1)。本研究应用OCTA、FFA和SD-OCT对CSC患眼的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图1.一位健康志愿者的3×3mm范围正常脉络膜血管OCTA图像

作者对平均年龄47.0±7.9岁的21例患者的26只眼进行了OCTA检查,所有26只眼OCTA图像结果都显示了较高的信号分辨率,其中21只眼的图像额外地显示了扩张的毛细血管。这些OCTA显示的异常区域与FFA上的荧光渗漏区,或ICG上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区域是一致的。(图2、3)

图2.来自患者⑦的6×6mm黄斑区脉络膜血管层OCTA图像:该患者CSC患眼黄斑中心位置的毛细血管广泛扩张,以及局部高强度的血流信号(A)。与FFA上荧光渗漏点及SD-OCT所示病灶位置相一致(B和C)。与眼底彩照上色素减退区域也相一致(D)。

图3.CSC患者?光动力治疗前后,3×3mm黄斑区脉络膜血管层OCTA图像变化:(A)光动力治疗前,(B)光动力治疗后48小时,(C)光动力治疗1月后。(D\E\F)依次为A、B、C绿线所对应OCTB-scan区域。

同时,研究者研发了一种方法来对一个1mm的中心区域内脉络膜毛细血管宽度做测量:手动测量1mm直径的圆内57个微像素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宽度,取其平均值代表该区域内的毛细血管宽度。(图4)

图4.A:一块3×3mm脉络膜血管层OCTA图像被剪辑下来用作下一步使用。B:手动测量1mm直径的圆内57个微像素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宽度(黄线的长度)。

在16例单眼CSC中,一例患者对侧未受累的眼的OCTA图片也显示了高信号图像。单眼CSC患者中,同时测量受累眼与健侧眼脉络膜血管宽度,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受累眼的病变区脉络膜毛细血管是显著增宽的。而行常规FFA的18只临床确诊CSC的患眼中,有14只眼的FFA结果提示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荧光渗漏。

综上,可以看出OCTA显示了CSC患眼脉络膜血管扩张的高信号强度图像,以及大多数确诊CSC患眼里脉络膜血管扩张的表现。结果表明,OCTA可以成为CSC无创诊断的重要方法,以及为一般黄斑疾病的诊断提供较大的帮助。本研究不足在于样本量小,患者选择也并非随机,同时FFA、ICGA与OCTA检查时间也不尽相同。运用不同检查方法在疾病的同一时期进行研究,以及在疾病不同时期用各种检查方法进行的纵向研究,能为OCTA的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本文图表均摘自原文)

  原文:

  ChanSY,WangQ,WeiWB,JonasJB.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ICANGIOGRAPHYIN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Retina.May9

点评

杨治坤

  又是一篇关于OCTA的文章,这一次则是魏文斌教授的团队为我们总结分析了“中浆CSC”的一些特征。本研究确实发现了在中浆CSC患者中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和病灶对应区域高信号的表现,这与近年来发现的中浆CSC患者的脉络膜增厚还是比较一致的,也符合对于中浆CSC这一类疾病的认识。但至少在目前的技术阶段,OCTA的主要意义还是对于新生血管性疾病,作者在讨论中也提到了OCTA在慢性中浆CSC继发CNV中的作用。从疾病诊断的角度,目前传统的OCT基本可以确诊CSC。OCTA除了能够帮助与其他一些疾病进行鉴别之外,其意义还在于渗漏点的定位,这样就能让我们找到一些适合进行传统激光的患者。本研究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提示渗漏点的大致位置,因此对于治疗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更重要的仍然是无创的随诊监测。目前OCTA扫描范围仍然不是很大,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国际眼科时讯》的栏目于年8月起与《协和眼科资讯》实现共建,所有资讯在两个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专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a.com/smsl/709.html


当前时间: